合作交流
学术交流
歌剧电影: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歌剧之美
作者:bet356亚洲版本体育日期:2025/11/12 浏览:
作者:姚帅(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助理教授)
近日,以“光影舞台和谐之美”为主题的“2025国家大剧院国际歌剧电影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托斯卡》、《卡门》、《唐璜》、《地下爱丽丝》、《山海经》等多部国内外歌剧电影在全国31个城市的90家影院放映。精致的故事安排、出众的演唱技巧、新颖的传播模式……歌剧与电影的联动,让更多人近距离体验歌剧的艺术美。
1961年上映的戏曲电影《洪湖红卫兵》剧照及档案图片
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
歌剧诞生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源于宫廷娱乐。无论是华丽的舞台设计、复杂的演唱技巧、还是极具仪式感的从行为方式来看,歌剧一直给人一种“小众”的感觉。歌剧电影是电影与歌剧相结合的大众艺术。
戏曲电影的形式与电影技术的迭代密切相关。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声到有声的发展过程。在电影诞生初期,歌剧对提高电影的艺术地位和社会威望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15年,美国歌剧《女高音格拉汀·法拉赫》改编的无声电影《卡门》以固定视点的单一镜头讲述了吉普赛女孩的悲惨爱情故事。导演奥涅格在《卡门》中饰演法拉赫的名气。他精湛而富有戏剧性的表演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不过,由于当时的电影放映机无法正常播放,这就需要借助留声机等声音播放设备,或者歌手、乐队现场演唱、演奏,以配合电影画面。这观众在观看时会感受到图像、口型、声音的不同步。当戏曲电影进入有声时代,电影配乐的出现,使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方式进一步发生变化。 1931年科夫曼导演的电影《丑角》是第一部完整的歌剧有声电影,记录了歌剧《丑角》的整个舞台表演。歌剧音乐充分融入到影片中,不仅极大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更成为音乐史上的重要素材。
在我国,歌剧和电影都是进口产品。歌剧电影的本土化过程是在特定主题下将西方歌剧形式、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和视听语言相结合的过程。 1951年,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搬上银幕。随后,《红珊瑚》、《江姐》、《洪湖红卫兵》等多部经典歌剧也被改编成电影。电影全部采用实景拍摄,以故事片的风格呈现歌剧故事,并通过蒙太奇、倒叙等电影手法清晰地传达情节、塑造人物。这些歌剧成为舞台上的成功剧目,电影的巨大影响力使这些作品在全国迅速传播,成为最生动、最具感染力的革命题材作品,构建了中国新一代的集体记忆和情感结构。影片中,演员的表演、歌唱、乐队表演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后来歌剧复兴的“标准模式”的基础。
如今,戏曲电影的创作和发行被置于全新的技术境地。高清、4K、8K等技术成为戏曲电影视频拍摄的主要方式,音频也从两声道立体声发展到环绕声、全景声。调度多-镜头角度、特写镜头以及精心设计的照片构图,这些图像语言通过数字技术极大地提供了弯曲的歌剧视觉效果,以及用图像诠释歌剧艺术的多种可能性。例如,2006年,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就开启了高清转播。随后,英国国家剧院也推出了“国家剧院现场”项目。全新的数字剧院观看模式让全球更多的歌剧听众能够在剧院同步欣赏现场戏剧表演。高清戏剧视频格式也走进百老汇、莫斯科大剧院、柏林爱乐厅等场馆,为歌剧艺术赢得了更多观众。在我国,国家大剧院于2013年启动了高清戏曲电影拍摄制作计划,《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创作是首部采用8K技术制作的全景戏曲电影,也是我国首部采用8K技术制作的全景戏曲电影。2020年法国卢米埃尔金奖交换。
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海报文件图片
创造更丰富的表达空间
目前的戏曲电影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现场戏曲表演为拍摄内容的舞台戏曲录制;另一类是以现场戏曲表演为拍摄内容的舞台戏曲录制。另一种是歌剧故事片,利用电影技术将歌剧转化为视频故事。 “2025国家大剧院国际歌剧电影展”中,有《托斯卡》、《艺术家的一生》、《山海》等歌剧舞台纪录片,还有以歌剧叙事结构再现歌剧演唱家一生的传记故事片《玛丽亚·卡拉斯》,以及视频故事《歌剧!使用tekXR技术创建虚拟歌剧舞台。这些歌剧电影以歌剧艺术为核心,利用电影镜头和叙事手法对舞台语言进行改造和再现,揭示和力量提高歌剧的艺术品质和语境。
与舞台表演相比,戏曲电影利用多种场景镜头,全方位、多视角地表达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创造了更丰富的表现空间。例如,在《奥赛罗》中,全景镜头展现了焦急等待轮船靠岸的人群,构成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同时导演还给了卡西奥脸部的特写镜头来传达角色的重要性。两个镜头的快速转换打破了舞台上的固定视角,产生了更强的节奏感和心理紧迫感。不仅表达了热切的期待,也完成了悲剧开始前主要人物与戏剧环境的关系的“预演”。
音乐是构成歌剧最基本的元素,歌剧的形式美是通过音乐来营造的变化。戏曲电影在考虑镜头运用的同时,还要思考如何在大银幕上将音乐和戏剧有机地结合起来。高保真音响效果无疑影响着戏曲电影的质量。重要的条件,特别是在舞台录制的歌剧电影中,创作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延长音乐的寿命,即通过无线麦克风获得完美的录音效果,并找到最佳拾音位置以保证录音质量。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景声技术可以将歌手和合唱团最细致的声音清晰地传送给观众。对于屏幕前的观众来说,先进的音响技术还不够。为了让他们得到最真实的视听享受,创作者还必须考虑音乐的节奏和移动图像是否“合时宜”,“推拉平移”的速度是否与音乐的节奏相对应,即组合的正确性。声音和图像的重刑。当视觉与听觉统一,镜头下的叙事与音乐产生内在的逻辑联系,戏曲电影会不会给人一种更加舒适的视觉体验。例如,咏叹调“啊!”贝利尼的歌剧电影《梦行者》中。 《我怎能相信》,为了适应电影镜头的节奏,演员用较慢的节奏,用细腻柔和的声音,更充分地表达了女主角对梦中短暂爱情的悲痛,达到了影像与音乐相得益彰的效果。
另外,歌剧要经受大银幕的考验,演员表演的服装、道具、比例都要调整。传统舞台表演由于观看距离较长,戏曲演员的妆容和表演往往比较夸张,无法调整到近距离的电影镜头和多角度。以戏曲电影《沂蒙山》为例。服装是主要的以日常风格设计,三位演员的表演也以更加自然、生活化的方式呈现。为了让“海棠”这个角色更加真实、真实,歌手、演员王丽达多次对着镜子进行表演,使自己的表演适应大银幕的要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影像技术正在彻底改变艺术传播
多角度的摄像机位和超清晰的图像质量使歌剧舞台的每个细节都清晰可见。 5G传输技术让世界各地的歌剧观众在剧院或家中享受艺术盛宴。便捷的观影渠道和实惠的价格,使其引起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的共鸣。
影像技术的发展给歌剧带来了革命性的传播艺术视野。与此同时,人们也担心成像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歌剧作为戏剧艺术的美感。t。例如,电声传输削弱了乐队和声音通过空气振动产生的自然美感;与传统舞台相比,观众的观看角度取决于导演和摄像机,他们不能自由选择观看哪个位置或角色。此外,戏剧带来了一种无法复制的仪式感。演出拉开帷幕时观众的期待,演出结束后全剧场演员与数十万观众鼓掌、欢呼时的情感共鸣,是通过图像难以实现的。
笔者认为,戏曲电影不是现场表演可以替代的。图像与戏剧表演的关系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各司其职、相辅相成。戏曲电影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吸引更多的戏曲新观众体验戏曲的魅力发挥歌剧的作用,推动歌剧艺术从小众走向大众。戏曲电影就像进入歌剧抓住钥匙——因为戏曲电影有伏笔,如果看到现场表演,观众会立即买票进入剧院。
要达到这一效果,一方面要适当增加戏曲电影放映数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导赏、对白等方式为观众创造更多的艺术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要坚守戏曲电影的艺术品味,在剧本、表演和音乐创作上精益求精。尤其是对于电影导演来说,不仅要熟悉电影语言,还要热爱、理解戏曲,才能促进戏曲与电影更好的结合,让戏曲电影更有活力地爆发。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第16页) 上一篇:关键词解读“十五五”|银色经济升温,进博会描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2025-11-12我在国外考古——走近中外联合考古遗址
- 2025-11-12。
- 2025-11-11全运会
- 2025-11-10“冷资源”持续产生“温效应”,冰雪经
- 2025-11-09抗日英雄吉鸿昌故居被占用,法院责令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