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学院资讯
我在国外考古——走近中外联合考古遗址
作者:365bet登录日期:2025/11/12 浏览:
编者注
考古学是探索文明脉络的重要途径。跨国联合考古合作可以打破单一视角的限制,是推进全球文明史研究、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开展中外联合考古项目49个,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来自不同文明的考古学家有着不同的考古方法,追求着共同的愿望——保护人类文明遗产,丰富世界文明花园。
本期我们走访了世界多个文明遗址,看看中国考古学家如何在海外实践,了解彼此的文明和民心相通的经验。
中乌联合考古发掘奇纳特佩遗址。明亮的图片
每一次都有新的惊喜日
解说员:薛江,上海外国语大学埃及学中心主任、中埃萨卡拉联合考古项目中方组长
萨卡拉位于开罗郊区,星罗棋布着15座金字塔。古埃及的坟墓、贵族墓地和动物木乃伊都被大量埋葬。 2023年起,上海外国语大学与埃及最高古物委员会、埃及哈瓦斯考古与遗产基金会等埃及相关机构共同组建了覆盖各研究领域的科技考古研究团队。作为中埃萨卡拉联合考古队中方组长,我的工作地点就在萨卡拉遗址一带。
2024年5月29日,我们的考古队抵达开罗。夏天的开罗,炎热的天气从四面八方吹来,但我们的团队却精神抖擞。每天五点起床,吃简单的早餐,到达公司八点钟到指令现场准时开始工作。下午九点到十二点,天气变得异常炎热,沙漠地面温度达到六十、七十摄氏度。晒伤、中暑都有可能发生,但我们每次都坚持完成。机会难得,时间紧迫,我们必须按时完成任务。
一个月后,我们完成了巴斯特神庙22具未上漆的新木棺的样品扫描和数据采集,以及四座贵族陵墓壁画的扫描,并向埃及最高古物委员会和秘书长提交了项目报告和所有信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的高度赞扬,这也为后续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5年3月下旬,我们再次来到埃及。不管有多困难,每个人都像到达时一样兴奋施工现场,因为每天都有新发现、新惊喜。例如,在萨卡拉Gessrmoder金字塔废墟中的瓦西尔·孔拉王子的坟墓中发现了三组雕像。这三组雕像上都有铭文,但损坏严重,通常肉眼看不见。身份、姓名、年龄等详细信息无法识别。团队进行了细致的清理、扫描、拍照等工作,成功对铭文进行了准确识别。通过导师颜海英教授的解读和翻译,我成功解读了铭文,确定其中一组雕塑为古王国第三王朝法老乔瑟家族雕像,另外两尊为古王国第五王朝王子雕像。也。
此时一个月内,我们团队完成了两个主要的全景勘察和扫描文化遗产和四个皇家陵墓。我们还对一些未开发的文化遗存进行了高精度三维扫描、摄影测量与摄影采集、局部微标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我们取得了多项成果,得到了埃及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在技术考古领域的优势和实力。
中埃联合考古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对中国“走出去”学术理念和学术方法的探索。中埃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底蕴。两国在古代探索领域的深度合作,是通过共建学术共同体推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次值得尝试。希望这些研究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未来与其他国家联合开展更多基础研究。
2023年中蒙联合考古发现新型匈奴墓葬。生动形象
从推土机手中拯救废墟
讲述人: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
2019年4月,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苏尔汗河东岸瑟哈拉卡特遗址发掘时,从当地居民处获悉,附近一家砖厂推倒了文物,同时使用推土机铲土。
得知此事后,我和乌兹别克斯坦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穆塔利福带着学生赶到现场,果然看到推土机正在摧毁一处重要遗址。
什么是做?我和穆塔利夫商量,无论如何,我们得先把推土机停下来。所以两个我们站在推土机的铲子前面,不断地挥手让推土机停下来。经过我们的努力,推土机终于停了下来。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完善,中亚国家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拆迁土地、破坏废墟。这一次,它发生在我们眼前。面对这种情况,我和穆塔利夫表示,在中国,我们都是向政府汇报处理。
于是,穆塔利夫开始给苏尔罕河州负责文物的官员打电话,而我指导下的乌兹别克斯坦博士生苏赫则开始给乌兹别克斯坦总理办公室打电话。第二天一早,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赶到现场,首先要求推土机停止暴动,很快又下令砖厂停工撤离。
随即,我们对名为Cinaltepe的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探索,发现它是库斯早期的一个重要遗址。汉和贵霜帝国时期,有城堡和墓地。 2023年至2025年,中乌联合考古队持续对奇纳特佩遗址进行发掘,为研究贵霜文化获得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中乌两国学者携手合作,从推土机中拯救重要遗址,成为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津津乐道的故事,引发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和政府对文化的关注。重视遗产保护工作。 chinar的发音是chinar,与China的英文发音接近。穆塔利夫开玩笑说,这个网站离中国人太近了。
对于中国特色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我们不仅要不断取得非凡的学术成就,更要以尊重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坚持加强未开发保护考古发掘过程中对文化遗存、遗迹进行保护,必要时在考古工作区建设保护、展示温室。开挖完成后,我们对开挖现场实施回填保护,受到了各国及各界合作伙伴的好评。
中乌联合考古队现场讨论遗址保护方案。明亮的图片
不仅仅是发现,还有更多值得发现的东西
讲述人:周立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2023年7月,时隔三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队员在蒙古国后杭爱省格尔毛都二号公墓重新安置,与蒙古国立大学乌兰巴托项目老朋友一起开启中蒙联合考古项目新的一年。 2017年至2019年,双方挖掘了两个A型X这里的龙奴王陵,入选了2019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他们用多种语言发表了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这个时候开启新的合作,必须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必须有一些新的发现,才不枉此行。
这座墓地星罗棋布着大小石墓500多座。除了一百多座甲字形贵族墓及其陪葬墓外,还有一百多座年代不明的松散石墓。与贵族坟墓无关。我们在考察中暂将其命名为“独立圆石墓”。这些墓葬是否为匈奴墓葬,与贵族墓葬有何关系,是今年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们选择的工作地点在墓地的东南侧,这是独立墓碑集中的区域。我们选取了编号为M225、M227、M228的三座墓葬进行考古发掘。。该墓规模相对较小。与往年挖掘大坟墓相比,我们压力较小,工作进展顺利。
随着发掘的进行,这些墓葬的许多新特征也暴露出来:地表的石头不是堆砌起来的,而是里外覆盖着非常扁平的石块,形状为许多同心圆。特别是扁平的石头与过去看到的不规则的石头有显着的不同。最长的石板长约1.5米。 M225的东北方向,有一条清晰的墓道结构延伸至石圈,这在以往的匈奴墓葬中是没有发现的。我们认为,用扁石砌成的圆形墓可能是该墓地最早的遗存,而带有通道的圆形墓可能是从圆形到A形的过渡形式。
后来的测年结果证实了初步判断:今年发掘的墓葬年代不超过公元前97年,即公元前97年。比高乐毛都墓地以前发掘的所有墓葬都要高,这可能是受到汉代高级墓葬的影响。这种过渡形式的发现,找到了汉文化与草文化的早期交集。也就是说,在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进长安谒汉之前,汉文化就已经对草原产生了影响。
虽然没有什么壮观的文化遗存,但今年的发现在匈奴考古学术史上仍然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可以说是小娜坟墓的新发现。此外,我们还得到了挖掘工作之外的东西。
今年还有来自丹麦、美国等国家的学者在这里工作。于是,我们在考古遗址组织了一次学术会议。来自中国、蒙古、丹麦、美国等4个国家6个研究机构的学者,实习蒙古族学生达20余人。它被认为是小型国际会议。
那天,大家都换下了平时上班穿的脏衣服,穿着得体,坐在临时搭建的塑料棚周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所在机构的性质。除了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墓地的新认识之外,他们还讨论了各自项目的组织形式等问题。会议气氛十分热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有人戏称,这可能是史上最经济的国际学术会议,成本仅为一盒饮料。
埃及萨卡拉特蒂金字塔的考古遗址。明亮的图片
通过研究建立深厚的友谊
讲述人:李默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这是真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穿越了丛林深处著名的玛雅城科潘。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潘项目正在招募人员。我没有拿到过博士学位,所以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提交了简历。没想到,我的运气够好,那年9月,我远赴千里之外的科潘遗址参加发掘。
科潘遗址是玛雅文明东南部的一个著名城邦,位于今洪都拉斯境内。一百多年来,许多国家的考古机构都在这里工作,这里也一直是世界各地考古学者大显身手的舞台。我们的挖掘工作是在雨季开始的。不同的蚊子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繁殖,再加上每天的大雨,总是给发掘工作增添一些无奈的“舞台”。从一开始我就“f“全副武装”,主动喷洒灭蚊药。后来我就像当地人一样穿短袖上阵,这个习惯就成了自然,也算是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中国考古学更擅长处理深埋地下的土木工程遗址。当面对土石混合的建筑废墟时,我们学会了更加谦虚。挖掘过程中,最繁琐的工作就是准确记录掉下的许多石块。洪都拉斯考古学家习惯于传统的手工绘制。一个小正方形的一层石头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完成。我们向他们介绍了中国常用的三维摄影造型技术。起初他们还持怀疑态度,但看到良好且准确的结果后,他们愉快地接受了新的绘图方法。
挖掘工作总是很累又充满惊喜。第一年的发掘持续了好几个月,但仍然没有发现独特的东西。但有一天,当挖掘工作结束时,突然有人大喊。我们跑到现场,看到一条浑身红黄环的长蛇直立在一堆岩石上,摆出攻击的姿势。这是中美洲最令人惊叹的蛇之一——珊瑚蛇,在玛雅图像中是死亡的象征。工人们扔掉了这条巨大的蛇,在它出现的那堆石头下面,发现了一个类似中国龙的羽毛蛇头雕塑。这给当年的发掘工作带来了惊喜和完美的结束。
十年后,一座破旧的贵族建筑遗址被充分挖掘和研究,修复后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开放。中港学者日夜相聚,在合作研究中感受文明互鉴的启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第07页)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2025-11-12我在国外考古——走近中外联合考古遗址
- 2025-11-12。
- 2025-11-11全运会
- 2025-11-10“冷资源”持续产生“温效应”,冰雪经
- 2025-11-09抗日英雄吉鸿昌故居被占用,法院责令餐
